承建公路帶動發展
摘自我的自傳-林梧桐\周少龍撰寫
1958年亞依淡水壩大興土木的情景。 |
重回馬來亞后,戰爭與資金缺乏使我無法積極追求夢想。四十年代末期到五十年代初期那段日子裡,我是個活躍的二手機械商。經過3年的努力,我累積一批各類型的翻新機械和一筆可觀的資金。
在2位叔叔的指導與栽培下,我開始承接建築承包生意。1951年,我成立自己的家族公司——“建發有限公司”。公司旗開得勝,成功完成幾項政府工程,包括承建一條從吉隆坡巴生路五英里半通往八打靈舊區大華戲院舊址的20英里道路。工程耗資100萬,歷時3個月。
築路的工程接踵而來。事實上,當時八打靈的道路,大多數是“建發”承建。50年代的八打靈仍然處于開發階段。“建發”也算對它的早期的發展盡了一點兒綿力。經過半個世紀的蓬勃發展,八打靈已蛻變成為繁榮商業與住宅區。
1954年,“建發”建造一條由吉隆坡火車站到巴生路的地下排污渠道。每段渠管內徑6呎,長10呎,重6噸。渠道長4英里,總造價高達410萬令吉,其中一英里半由另一家公司承建。
這個工程充滿挑戰性,之前已有2個承包商因施工不果而宣告失敗。首個只做了8個月,連一個渠管也沒法安裝好就知難而退。第二個是一家有名的英國公司,要求比先前好幾倍的價錢才肯承建,最后仍無功而返。
說實在的,這個工程的確難搞,主因地質問題。地層有百分八十是石頭,石頭上是沙,地下水位很高。挖掘石頭雖費時費力,但難不倒我,最要命的是水的問題。把溝裡的水抽乾了要下水泥時,地下水就從四面八方滲出來,很快又是水汪汪一片,根本無法施工。
與外資較高低
不被別人看好
接手承建這項工程時,“建發”無響亮名聲,二無承包重大工程的經驗,很多人都不看好我,這也難怪他們,因為當時的一般觀念是,外國公司都是高人一等的。
但是我不理會這些,毅然往前走,堅信能夠證明不看好我的人是錯的。
事實證明我的運氣並不比前者來得好。工程開始時,我像他們一樣使用水泵抽水,但老問題依舊是老問題。這還不止,在抽水過程中,水泵都給沙土塞住,無法運作。
我不是機械工程師,也不懂得工程學原理,只能憑過去的經驗和常理去探索解決的方法。
苦思索好幾天,腦中靈光一閃︰水泵解決不了,換個沙泵試試吧!
錫礦場常用的沙泵,效力果然不同凡響,把地下水和沙土稀里嘩啦地抽得一乾二凈。渠溝能夠保持乾燥,水泥就能下了,工程也順利進展,如期完成。這是“運用頭腦”讓我化險為夷的另一個例子。
公司成立4年裡,“建發”先后完成多個重大工程,不但贏得讚賞,也受到公共工程局的肯定。該局在1955年把建發提升為A級承包商,這意味著“建發”將有資格承建任何規模的公共工程。
“建發”的升格意義重大。對我來說,代表我向承包商的夢想跨前的一大步。
打破外國人壟斷巨工程
建檳州水壩揚名
在50年代承建的所有工程中,最讓“建發”引以為榮,就是在檳城建造的亞依淡水壩。
馬來亞獨立前,國內所有重大建築工程,全由外國承包商承建的。當“建發”在1957年標得亞依淡水壩工程時,這不僅是國家的一個里程碑,也是本地建築業的一個突破。
耗資1200萬的水壩是國內的第一個,也是本地承包商首次承包的最大的建築工程。
水壩是檳城市議會水務局興建的,主要目的是為島上的居民提供衛生食水。工程顧問是英國的賓尼與伙伴(Binnie and Partners)。
一開始我就知道自己的任務有多重要。如果成功完成,“建發”將脫穎而出,成為本地建築界的佼佼者。如果發生差錯,就難有機會突破。
我對一切都小心翼翼,除了準備詳盡的施工計劃,也在施工時採取安全措施,防止意外的發生。可是人算不如天算,還是發生慘禍,導致無辜的人命傷亡。
水壩是建造一座橫跨亞依淡河谷的泥土堤壩,圍成一個蓄水池,工程龐大複雜,其中包含不少輔助性工程。
為了節省時間,加快進度,我把整個工程分成幾個部分進行。其中一項重要的工程是在河谷左右兩座山頭間,建造一道闊6呎、長1500尺的混凝土堵墻,加強人造壩的阻水力量。
按照設計,堵墻需深入岩層10多尺,也就是說,我們得挖掘一條直透岩層的深溝。從山頂往下挖,最深處可達145尺,可以想像工程是多么艱難和費時。
擔任顧問的英籍工程師認為,施工地點的土質堅固,可一直挖到10尺深才使用木板支撐。我則不以為然。憑我多年在建築業的經驗,在沒支撐泥壁挖掘是很危險。
由我建議的一個木板支撐設計,經過測試后證明實用和安全,令工程順利進行。
一天,在我回吉隆坡時,該英籍工程師自作主張,叫工人把溝內的木板支撐拆掉,結果釀成慘禍。在接著發生的土崩事件中,5工人當場被壓死,20多人受傷。
事后,工程師認錯,向我道歉,並保證往后以安全為重。接下來挖掘工作順利,再沒發生任何意外。我設計的木板支撐,甚至可以承受炸岩層的震動。
水壩在1962年竣工。成功地把這始于1957年的工程做好,也算是我給獨立后的馬來亞的一份小禮物。
我當時萬萬想不到這座水壩成為居民休閑和跑步的一個好去處。我仍對它有一份不可言喻的感情。若在檳城,我會抽空舊地重遊。
到過亞依淡水壩的人都會從入口處一塊石碑上,記錄它是“建發”建造的。但我想很多人都不知道“建發”是我的承包公司。
添油先付錢後取貨
結識好友駱文秀
■駱文秀 |
水壩施工期間,我經常從山腳附近的一個汽油站取得燃油供應。因為交易頻繁,我決定省卻麻煩,預先開出一張500令吉的支票,等數額用完,再預付另一張支票。
一天,油站的經理來找我,說老板想約我見面。我問為甚么,他說老板很好奇,因為從來沒遇過一個像我一樣未取貨先付錢的顧客。
見面那天,大家一見如故。這位油站老板盡地主之誼,請我吃了著名的檳城道地炒粿條。我們很快成為好友,此人正是已故著名企業家丹斯里駱文秀。
后來,他邀我伙同劉蝶、陳升祺和林聰5人,發起籌組檳城的第一家銀行,即南方銀行。銀行的繳足資本為250萬令吉,每人股份均等,各佔五分之一。
銀行的執照是由當時的馬華公會會長兼財政部長已故敦陳修信簽發。我在南方銀行的股份,后來賣給大女婿,即陳升祺的兒子陳仲憲。在國內銀行業整合后,南方銀行成為十大核心銀行之一。(備註:南方銀行已被土著銀行洽併,易名聯昌銀行)
1964年,“建發”又有機會和賓尼與伙伴工程顧問公司,合作興建耗資2000萬令吉的彭亨金馬崙水力發電水壩。這項工程的主要承包商是西德的Hochtief Ag-Philip Houmann。
像上一回一樣,賓尼和伙伴是工程顧問。“建發”則被委為工程的二手承包商。
“建發”的任務是建造兩座水壩和四個發電廠。一座水壩在打巴7英里處,另一座則在打巴--丹那拉打主幹公路的17英里處。
1968年工程竣工后,我把大部分重型機械移往吉蘭丹去興建甘姆布水利灌溉工程。距料這工程一波三折,使我面對開業以來最大的危機,一度瀕臨破產。
Source: China Pres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