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業機緣拓新出路
摘自我的自傳-林梧桐\周少龍撰寫
踏足錫礦業,為林梧桐帶來首個突破的商機,並賺了不少錢,打下穩固的商業基礎。 |
在一個巧合的情況下,我和鐵礦業結了緣。
1953年,我以5萬3000令吉把2輛泥機賣給峇株巴轄的一間鐵礦公司。這間公司的4位股東都是新加坡人,其中一位是方燕山先生。方氏家族后來以經營亞洲摩哆汽車行聞名一時。
剛巧那時,鐵礦公司出現資金週轉不靈的問題,久久未能償還賬款。有一天,我上門收賬時,一位叫鄭有福的股東坦白向我表示,公司面對財務困難,無法還賬。他獻議我在公司投入一筆資金,成為股東。
我對這個獻議相當有興趣,就去礦場實地考察,發現它以前曾被日本人開採過。從礦場的地勢和搜集的資料,我估計它的鐵苗蘊藏量仍然有五百萬噸,就投入1萬2000令吉成為股東。
可是我入股后不久,方先生就因與其他股東意見不合而要求退股。他開價10萬令吉,並要求抽取百分之十的礦權費。其他三位股即鄭有福 、陳振昌和唐道依,有意買下他的股份,但資金不足,就飛來吉隆坡邀我與他們合資。
我認為10萬的索價和百分之十的礦權費太高而拒絕了。我說方先生當初只出5萬,應該可以接受比較低的售價。他們聽了就委派我做代表去新加坡與方先生商談。最后方先生答應以6萬5000將股份賣給我,礦權費也減為百分之五。我當天就付了5000令吉作定金,並和他簽了合約。
第二天,當我仔細看這份合約時,發現裡面無規定什么時候需把余款付清。我靈機一動,決定先到日本去看看,是否能為鐵苗找到出路。
赴日本談妥合約
招新股東被當傻子
那是我第一次獨自飛去日本,當時是35歲。
我去找一家日本鐵礦公司。開始時,他們的總經理不肯見我,說不會做鐵礦生意。我不氣餒,每天到他的辦事處。最后他被我的誠意打動,答應見我。
我提出反建議,要求他們先支付4個工程師的工資與機票,我則負責他們在馬來亞的膳食。待簽了買賣合約后,公司才付回給他們,最后我們成功達成協議。
我在日本逗留48天,總算有初步成果。那4個日本工程師來馬勘查后,證實鐵礦有極豐富的鐵苗蘊藏量。
日本回來后,我滿懷信心,積極招募新股東以籌得充裕資金,在礦業大展拳腳,招募對象包括雪蘭莪五金商公會理事。
我告訴他們有關鐵礦的豐富蘊藏量及其盈利潛能。只需投資30萬,鐵礦就能每年生產大約40萬噸的鐵苗。以每噸10元的利潤計算,公司每年可以賺取400萬。
在場的人士很明顯地都對我的一番話,表示懷疑。投資30萬元每年就可賺400萬?如廣東人說,哪有這么大的田雞滿街跳!
下樓離開五金公會時,我聽到有些人說我是傻子。我心裡想:“他們說得對 ,我就是喜歡做‘傻事’。”
找不到新股東的支持,我決定和其他股東商量。徵得同意后,我嘗試游說方先生不要退股。我獻議取消我們之間的合約,組織一間馬來亞礦務公司的新公司,由他出任主席。經過一番游說,他終接受我的計劃。
7千噸沙無法下完
首次出貨出狀況
在重組的公司裡,我的投資增加到7萬,包括先前投入的1萬2000現金,由泥機欠款轉為股份的5萬3000及方先生退回給我的5000定金。
較后,我把投資額再提高到11萬元,成為最大股東。方先生隨后把他的股份,從5萬增加到9萬,成為第二大股東。
過后,我們找到一個願意承購公司30萬股的新加坡米商。但他開的條件是:他在董事部裡佔兩個席位,即財政和董事;他投資中的20萬需由一間銀行擔保,條件遭到方先生的反對。
為了此事,我恫言退出,其他股東不接受,最后方先生讓步。米商終于加入了,不是單獨一人,而是連同31個股東,每人認購數千元,湊足30萬。
重組后,公司擁有80萬元資金,8位董事,我出任總經理,月薪25元。一切準備就緒后,開採正式開始。
這時,方燕山和陳有福董事一起飛去日本和買家洽商鐵苗的買責合約。兩人意見不合,竟在日本人面前發生齟齬,無功而返。我親自飛往日本2次,才成功把合約簽下來。
一切似乎進行得順順利利當兒,我們第一次出貨時卻出現狀況。
當船從日本抵達裝運第一批7000噸沙時,我們因沒足夠運載設備而無法準時下貨,導致船在碼頭空等。一些董事提議要船先開回日本,我堅決反對,認為此舉會讓日本人對我們失去信心。
更好的處理方法,是就船運延誤向對方提出合理的賠償獻議,在大家的同心協力之下,我們只耽誤5天,把鐵沙下完。
這個鐵礦果然為我們賺了不少錢。首兩年,每年盈利都超過300萬。
隨后盈利都保持在四、五百萬元之間,比當初估計的還要多。總賬結算下來,我們總共賺了5000多萬元,比我預期的3500萬元來得高。當初懷疑我和叫我傻子的人,都沒有話好說。
舊配備改裝變鐵船
為華人首創新開採法
旗開得勝,使我對鐵礦業的投資更有信心。大約在1962年的時候,我擁有兩個規模龐大的鐵礦場,一個在柔佛的武吉堆,另一個在柔佛的昔加末。
像第一個鐵礦一樣,它們在1967年開採完畢時,總共為我帶來了千萬以上的收益。這些資金在我進軍其他商業領域時,給了很大的幫助。
在我礦業有成后,朋友向我獻議一塊礦地,由我籌借一筆資金,一起聯營開採錫礦。
開始我的反應不熱衷。可是隨后而來的一個形式發展,卻把我推向一個非常有利的地位,去接受他的獻議。
在五金買賣中,我碰巧買進一批舊的鐵船配備。經過一番維修后發現它們仍可使用。我靈機一動,找來一群幫手,花了不少功夫,把配備改裝成一艘鐵船。這艘鐵船順理成章成為我進軍錫礦業的開路先鋒。
我國華裔礦家,傳統上幾乎採用沙泵開採的方法來經營錫礦,鐵船經營者絕大多數為財雄勢大的外國集團。
我和朋友成立的承基鐵船公司,在投入生產后,業務蒸蒸日上。最高峰的時期,擁有三艘鐵船,規模可觀,是我國少數最早由華人經營的鐵船公司之一。
它的崛起,在某個程度上,打破外國人壟斷我國鐵船業的局面。
Source; China Pres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