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組織幸福家庭
摘自我的自傳-林梧桐\周少龍撰寫
林梧桐伉儷同甘共苦,攜手走過63載,子孫滿堂,晚年幸福。 |
令我深感欣慰的是兒孫滿堂,有6個子女和19個孫子。我開枝散葉的故事,該從我和太太李金花相識說起。
日治時期,我在吉隆坡半山芭開了一間五金店。隔壁住了一個李姓人家。李家有女初長成,十五、六歲已亭亭玉立。不知怎么的,第一次見面就喜歡上她。
近水樓台先得月,大家是鄰居,經常見面說話,很快我們就開始戀愛。3個月后,我就壯著膽子向她的父母親提親。
雖然她的父親原則上答應,但認為女兒年紀尚小,不宜這么快結婚,若先訂婚,再過一、兩年后才結婚更理想。可是又覺得在動盪局勢中女兒不安全,就答應婚事。
我們在1944年成親,我當時26歲,比16歲的太太年長10年 。
在動亂時代,許多人草草成婚。我也不例外。說來汗顏,我當時所謂的婚宴,只不過是在吉隆坡半山芭的金陵酒家擺三桌酒席,款待至親。
遺憾無緣再見母親
婚后第2年四月某一晚,我太太做了一個夢,夢見我母親批評她燒的菜不好吃,沒味道。第二天一早,太太就問我:“你母親的樣子是不是長得白白淨淨,臉型稍瘦,看來像觀音娘娘那樣?”
我太太從沒有見過我母親一面,也沒有看過她的照片,卻能準確地描繪出她的樣子,真不可思議。除了覺得迷惑之外,我當時沒想到這個夢可能是個凶兆。
事過半年,我接到家鄉來信說母親已在同年病逝了。噩耗傳來,猶如晴天霹靂。我曾答應母親會回去看她,但還未能履行我的諾言,她就已經走了。悲痛之余,我想起太太的怪夢。我相信,母親入夢是她在天之靈,仍然惦念著她在異鄉的孩子,而嘗試與他取得聯繫。
未能在母親逝世前見她最后一面,是我心口永遠的痛,也使我一直感到“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歉疚。為了悼念母親,我把她的一張照片放大,擺放在我的臥室和雲頂大廈的辦公室內。
一家八口擠在小房子
賢妻相伴同甘共苦
老天爺對我不薄,讓我有幸有個愛我、關懷我的慈母,還有個賢慧、體貼的太太,與我在漫長的歲月中同甘共苦。
初婚時期,我們的生活狀況並不好。我冒著戰亂的危險,每天在外為生活拼搏。太太主內,把家務打理得井井有條,使我無后顧之憂,能夠把全副精神放在事業上。
四十年代中期,我經常為生意出遠門。太太除了燒菜、煮飯、洗衣和照顧孩子外,還得為在外的我操心。那段日子,她可真是含辛茹苦 。
我們的大女兒秀麗,在1945年9月出生。其他的孩子包括秀蓮、秀瓊、致強、國泰和致華,也接踵而來。
小兒子致華在1954年出世時,我們一家八口住在新街場一間租來的小房子。儘管房子那么的齷齪,生活也不富裕,我們還是過得很愉快。
太太節儉持家,讓我在外拼搏回來時有個溫馨、舒適的地方,可以把一切外界的煩惱拋在腦后,憩息和享受天倫之樂。
專心照顧家庭
她最瞭解我,從來不干涉我在外的一切事情,只專心把家庭照顧好。可是當我面對生意和錢財上的問題時,她總是毫無怨言地和我分憂,給我鼓勵及支持。
我們之間很少發生爭執,一路來我都能安享寧靜、快樂的家庭生活。
就算是在創業期間最忙碌的時候,我也不會忘記抽出寶貴的時間與家人共享天倫。我認為一個人的事業固然重要,但一個溫馨、和睦的家更重要。
Source: China Pres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