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8, 2008

雲頂秘辛:林梧桐傳奇另一面 第2篇

位於蒂蒂旺沙山脈
福隆港‧金馬崙‧雲頂3高原互別瞄頭

文:周少龍
中國報獨家連載

林梧桐征服雲頂高原,將它發展成一個聞名的旅遊高原名勝。
西馬半島有一條中央主幹山脈,名叫蒂蒂旺沙山脈(Titiwangsa Range)。這山脈由北部南泰國向東南延伸,在南部森美蘭接近日叻務處戛然終止。整條山脈最高點落在大漢山,山脈宏偉壯觀,形成一個天然圍牆,把半島分成東、西海岸。

大多數馬來西亞人都知曉蒂蒂旺沙山脈,卻不是很多人知道,這條山脈蘊育3個著名的高原旅遊名勝──雲頂高原、金馬崙高原及福隆港。

這三個高原旅遊名勝,以獨特的熱帶雨林風情及涼爽的氣候,頗具盛名;背后卻個別隱藏著一個傳奇故事。

上述高原名勝,以福隆港和金馬崙歷史最悠久,兩者都在百年以上,反觀雲頂高原的開發歷史,實際上只有40年。以知名度而言,雲頂卻凌駕福隆港及金馬崙。

超過半個世紀以前,當時的馬來亞最為人知的高原旅遊勝地,非金馬崙和福隆港莫屬。那時,雲頂不但未誕生,還是一片巒荒山地。

不少國外遊客,特別是英國旅客,對金馬崙和福隆港情有獨鍾,是他們前來馬來亞的首選旅遊地。

研究歷史的人會發現,英國人無法忍受熱帶氣候,喜歡在他們統治的殖民地建設高原避暑勝地。

馬來亞曾是英國殖民地,因此英國人開發了不少高原名勝──福隆港、金馬崙高原,還有太平山及升旗山。唯獨雲頂名勝是由民間個人力量創辦。

由于金馬崙和福隆港是英國人開闢,建築設備都深具濃厚英國色彩,較為懷舊,雲頂卻是一派新潮辣妹形象,頗討現代人歡心。

福隆港、金馬崙和雲頂的開發過程,有其不同的歷史和背景,三者之間卻各有不同的傳奇;這三個傳奇,串成馬來西亞高原名勝一個離奇的篇章──一個特有的大馬版的高原名勝演義。

福隆港山中傳奇

福隆港具有英國特色的高原名勝。
福隆港(Fraser Hill)坐落彭雪交界處,海拔1500公尺,距吉隆坡大約50多公里,驅車需約一個半小時。

雖名為“港”,福隆港卻與港口毫無關係,實際上,它是一座山。福隆港的譯名,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19世紀后期,一位蘇格蘭商人路易士弗利斯(Louis James Fraser)機緣巧合到馬來亞,結果和一座山扯上關係,福隆港便用路易士弗利斯的名字取名。

路易士弗利斯在馬來亞展開採錫礦事業,僱用不少華裔礦工,將開採所得的錫苗運往勞勿。

為了讓勞工擁有娛樂,據說路易士弗利斯在山中開設煙寮和賭場,如果屬實,那可能是馬來亞最早的高原賭場。

就在事業蒸蒸日上之際,路易士弗利斯卻離奇失蹤,錫礦場也告荒廢。那大約是1910年的事情。

由于路易士弗利斯悄無聲息,英殖民地政府遣派駐新加坡的主教佛格森大衛(Ferguson –Davis),組織搜尋隊尋找,卻失敗告終。路易士弗利斯的失蹤,永遠是一個不解的謎。

儘管如此,搜尋隊雖然找不到路易士弗拉斯,卻在山區深處,發現一片平坦的山林,氣候宜人。

佛格森大衛返回新加坡后,向上級報告,認為山區氣候涼快,非常適合開發為避暑地。英殖民政府派員實地考察后,開發福隆港。

1919年,當局開闢了一條山路,將山地闢為高原避暑地。3年后,以失蹤的路易士弗利斯命名。

1952年,佔地約140公頃的福隆港成為旅遊勝地,蛻變成一個具有英國特色的高原名勝。

百多年了,神秘的路易士弗利斯依舊走不出這座原始山林迷宮,或者,他是自我放逐隱入雲端……,沒有人知曉他到底何時失蹤,為何失蹤。

大家只知道,在馬來西亞有一個福隆港的旅遊勝地,但不知曉福隆港曾有一位名叫路易士弗利斯的人──路易士弗利斯仿佛成了山中一個傳奇。

金馬崙完美高原

金馬崙高原目前種植茶葉及新鮮蔬果,最為蓬勃。
金馬崙高原(Cameron Highland)高達海拔1500多公尺,位于彭亨境內,因地形關係,遊客多從霹靂打巴啟程前往。

近年來,政府在怡保附近的波賴開闢一條新路,由北部南下的遊客,大都選擇取這條新道。

單看名字不難臆測,金馬崙是一個外國人的名字。實際上,金馬崙是在1885年由一位英國土地測量師威廉金馬崙,在彭亨測量群山時發現的。英政府認為,這個地方氣候涼快,把它發展成為高原旅遊勝地。

威廉金馬崙當年在古洛(Kulop Riau)陪同下,從霹靂的丹絨紅毛丹出發,沿近打河而行,以探索河的源頭。過后,他們朝蒂蒂旺沙群山方向進行測量,到了彭亨的Mount Pondok Challi,發現一個美麗的平原,卻忘了把這個平原記錄下來。

20年代初期,英政府在另一次測量行動中,確認有關平原的地點,為了紀念威廉金馬崙,把平原用他的名字命名。

英殖民政府設立一個發展委員會,負責發展事宜,一直操作到1931年。

開發金馬崙的過程,是從打巴的一條山路建成。自此,大量英國人到高原,有者前來旅遊,有者定居。英政府也在當地建立英軍基地。

高原的發展迅速,吸引不少人潮,促成商業活動,也吸引了不少茶葉及農作業經營者,接著許多華裔菜農也看上這塊地方,展開一項又一項經濟發展計劃。

1929年,一位英國官員的兒子約翰艾茲峇(John Archibald Russell)在金馬崙開墾茶園,便是今日聞名的Boh Tea Plantation。

除了當年開發的傳奇故事,金馬崙還有一個非常傳奇的傳說,那是有關一位泰國絲綢大王在當地離奇失蹤的故事。

1967年,泰國絲綢大王湯申(Jim Thompson)退休后,前往金馬崙度假,有一天早上,獨自一人出外散步,結果一去不回,留下謎團。

湯申奇失蹤,在馬泰兩國引起極大迴響和臆測;有人認為湯申可能在山中碰到猛獸遇害,也有人以為,湯申碰到森林的山地美人,獃在山中享齊人之福,不想出來了。

雲頂風中奇緣

雲頂的誕生和開發,大有來歷,它起源與金馬崙高原有著密切關係,也與一首經典老歌,間接扯上一點關係。

“那南風吹來清涼,那夜鶯啼聲悽愴,月下的花兒都入夢,只有那夜來香……吐露著芬芳……”

這首老歌叫《夜來香》,唱了超過整半個世紀仍風行,屬于長青金曲。

《夜來香》始于四十年代的上海,是由名作曲家黎錦光填詞作曲。黎作這首歌時有一個典故,在歌壇中廣為流傳。

據黎自己說,當年有一晚,在家約了一些歌壇朋友,等了很久,于是推門出去吸一口新鮮空氣。

當黎推門出來時,突然一陣涼風吹來,一陣清涼,心想:那南風吹來清涼,然后豎耳一聽,那夜鶯啼聲悽愴,很快便有了靈感,依著思路即席完成了膾炙人口的《夜來香》。

六十年代初期的馬來亞,同樣出現在一個名叫金馬崙高原。這個場景的主角叫林梧桐,相同的,一陣吹來的涼風,也給了他一個靈感,催生聞名遐邇的雲頂。

這個情節非常經典,它是雲頂開發歷史中最重要的一個篇章。

時值1963年,林梧桐有一次在金馬崙高原,突然興起進軍高原名勝的這個念頭,改變了林梧桐一生,也改變大馬旅遊業的整個格局。

當時林梧桐正在興建金馬崙高原水力發電水壩的部份工程。工程進行時,有一個晚上,他和主要承包公司的總經理、總工程師以及其他9人,在金馬崙一間酒店共進晚餐,由于覺得有點悶熱,便走到外面納涼。

憑欄遠眺,高原迷人的夜景盡收眼底。這時,一陣涼風吹來,他感到一陣涼快。這陣涼風令他茅塞頓開,帶來一個靈感:為什么不在吉隆坡附近發展一個高原旅遊勝地?

憑著這個靈感,林梧桐在吉隆坡附近的文冬,找到了一座叫烏魯加里的高山,把它發展成雲頂。

路易士弗利斯雖然發現福隆港,但沒征服福隆港;威廉金馬崙雖然發現金馬崙高原,也沒征服金馬崙高原;林梧桐發現雲頂高原,但他憑他個人堅強毅力和鬥志,真正征服了雲頂高原。

對林梧桐來說,山無最高,高山在他勇者的形象下,已矮化為弱者。

Source: China Press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