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梧桐和我的故事
代序
本書作者周少龍(右)為林梧桐撰寫自傳期間,于1999年初,在雲頂總部與已故林梧桐討論自傳的內容。 |
實際上,雲頂是大馬建國以來最傳奇的一個企業故事。這個傳奇,一直在坊間流傳,歷久不衰。這個傳奇最后變成一個神話──一個劇情曲折離奇、引人入勝的神話。
在雲頂創辦中,不難發現,林梧桐當年開發雲頂的創舉,不啻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還帶著一點天方夜譚式的格調,難怪有人會以傻瓜笑之,或以不屑顧之。但林梧桐的個性中充斥著無數的傳奇,並為世人提供一個極為正面的教材。
珍惜機緣
這個傳奇,有執著的掙扎,有大時代的苦難,有堅持不懈的艱苦付出,有不屈不撓的堅韌意志,也有人生累積下的璀璨睿智。
那年在雲頂集團總部,有機會與林梧桐促膝長談,聽他侃侃細訴,聽他話說當年,那些塵封的歲月,如何歷盡艱辛,如何與高山爭朝夕;如何多次與死神擦身而過;如何與命運之神搏鬥;如何在危機的最后一刻峰迴路轉,高唱凱歌。笑談間,其中有血淚,有無奈,有痛苦,也有歡笑……
回首當年,林梧桐似乎恍如昨日;聽他娓娓道來,如數家珍,說到激情處,有壓抑不住的喜悅,但在深感無奈之際,也會揚起一陣輕嘆。林梧桐在敘述之際,間中七情上面,更令人對他當年的情景和際遇,有所領略。
在那些沉澱的日子,當我執筆舖陳他的心路歷程之際,竟花了不少時間,悉心揣摸他當年難忘的片斷,身歷其境的感受,以及他的風雲歲月。
我慶幸,也珍惜我有這個機緣,和林梧桐合作,把他一生的事跡,以及不為人所知的內心世界,以文字作為呈現,並輯成《林梧桐自傳》一書,與世人分享。
挑戰難度
郭鶴年傳打先鋒
人世間有所謂機緣,我相信機緣。
在很多年前,我有一個心願。那時大馬企業界有幾位響噹噹的風雲人物,一是南馬的郭鶴年、二是中馬的林梧桐、三是北馬的駱文秀,令我萌起如果能為他們每人撰寫及出版一本傳記,應當是人生一椿美事。
由于3人都相當低調,有關他們的事跡,大都不為人所知,更遑論是隱密的個人背景及資料。職是之故,要出版有關的書籍,簡直是無從下手。
雖然明知不可為,我偏向“虎山行”。由于那時郭鶴年的大名正如日中天,就準備以郭鶴年傳打先鋒。
我終排除不少困難,出版《郭鶴年評傳》。由于反應熱烈,打算趁勝追擊,出版另一本著名企業家的傳記。恰好那時已有人推出駱文秀外傳,我再接再厲,鎖定為林梧桐作傳。
我打算以另一種方式來寫林梧桐。那時心忖,如果我能夠拜會林梧桐,當面說服他,由他口述作夫子自道,提供詳盡個人資料,該是一件稱心快事。
搜集資料
當時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猶記得在1992年底,我寫了一封信,隨信附上一本《郭鶴年評傳》,通過林梧桐的一位助理陳建華先生,轉交給林梧桐。
有關信件一直猶如石沉大海,並得悉原來林梧桐已托人執筆撰寫傳記。
儘管如此,我仍沒放棄;反之,我計劃“重操舊業”,通過搜集的資料,撰寫郭鶴年的經驗來書寫林梧桐的一生事蹟。
搜集個人資料的工作,極為困難。其中搜集所得共有兩項,一是林梧桐在一項與莊寶的官司中,講述其事業的片斷,最為可貴。
另外,我在增江林氏宗祠所搜集到有關林梧桐的族譜,其中註明林梧桐的家族,如其祖先、父母及兄弟姐妹的資料,更是難能可貴。
意外驚喜
4年後親邀執筆
林梧桐自傳的出版,似乎是冥冥中有定數。那是約莫四年后的一個晚上,一通令人意想不到的電話,催生林梧桐自傳的面世。
當時情況,至今仍歷歷在目。那通電話原來是陳建華打來的,他表示有事想要見我。我當下有點錯愕,並馬上約定見面的日期。
那是一個星期六的早上,我依約到了雲頂集團位于吉隆坡的總部。我在會晤了陳建華后獲悉,林梧桐有意和我商談有關撰寫他個人傳記的事情。當時和我見面傾談的,主要是林梧桐的特別助理黃思正先生。
會談是籠統的,雙方探討一個合作的意願,談得不多。
在第二次的商談中,才見到林梧桐。那天,林梧桐看來精神奕奕。他說:“我找你來談談,是要看看怎么來寫我的傳記!”
冀傳記3語出版
在傾談中,林梧桐表示曾經看過《郭鶴年評傳》,還說:“這本書寫得很好!”接著,他補上一句:“郭鶴年是一個很低調的人!”。我在旁回應他說:“你也很低調。”他笑而不答。
待至談到正題,他表明暫還不知道要以怎樣的方式來撰寫,但希望傳記能以中文、英文及巫文出版,並敲定先以中文撰寫,然后譯成英文及巫文。他向我出示一本有關連瀛洲以中、英雙語出版的傳記說:“或者以這樣的方式出版!”
最后林梧桐敲定,要以第一人稱撰寫。
在黃思正的要求下,我擬定一份傳記的大綱,一周后大綱獲通過,我們開始細節的商談,此包括合約的擬定、完稿的日期,以及內容結構等,這些都由黃思正和我作仔細的討論,參與洽談的還包括名勝世界的丹斯里阿敏和拉瓦威。
有關林梧桐何以事隔多年,才與我接洽,原來林梧桐較早時托人找了一位學者撰寫,問題是有關人士只諳英文,林梧桐不能直接瞭解原文,輾轉由人轉述有關內容,造成諸多不便,加上稍后發生嚴重拖稿事件,結果不能成事。
動筆撰寫
10次晤談探內心
大約從1997年中旬開始,撰寫林梧桐自傳終于開始。有關工作,主要集中在有關林梧桐一生資料的蒐集、釐清和整理,以及我和林梧桐之間一連串的重要晤談。
為了方便工作的進行,黃思正先給我提供一份有關林梧桐個人的書面清單,其中也附上不少剪報。我憑藉相關資料,對林梧桐的背景,作了充份的掌握。
經過爬梳整理,其中有不明確部分,我均做好筆記,並趁著與林梧桐晤談時,尋求確認和補充。至于涉及最具關鍵性,以及有關他個人事項的最重要部分,我會設法從他口中探索更為詳盡的內情。
這 樣的工作,歷經多次的安排,以及持續經年的溝通過程,我嘗試進入林梧桐內心世界並窺探他個人奧秘的重要交流。有時,這涉及他對我的容忍,諸如有時因我的執 著和疑惑,他必須對一些事件,不厭其煩的重覆敘述,以及多數時間我全神的專注。不過,大部分的時間,我是一位很好的聆聽者,因為林梧桐多姿多彩的經歷,便 是一首最動人的人生謳歌。
由于林梧桐曾進行心臟手術,每次的晤談,雖是持續進行,但黃思正都很巧妙的把晤談的時間維持在最多2個小時。
套出精彩故事
林梧桐是福建安溪人,他自然嘗試和我以福建話溝通,但我的福建話不靈光,他只好“妥協”,和我以廣東話交談。
我約莫和林梧桐有過10次晤談,每次由我引導進入由我設定的主題,但林先生談得興起,有時會自行發揮,離題談其他的主題,興致高昂時,還會“原形畢露”,用福建話來跟我交談,黃思正則會趕緊提醒他。
不過,對我而言,林梧桐偶然離題,是件好事,因為他的離題,給我逮得機會,套出更多精彩故事。由于我的計劃是循序漸進,所以就不“打草驚蛇”,特意加以追問,而等到適當的時刻,在另一次的晤談中再補問有關的事項。
分享故事
年輕時內向自卑
林梧桐是一個健談的人,他看來很希望能把經歷交待清楚,還怕我有所遺漏,在見了我后,都會問:“你還有什么要問嗎?”
雖然年屆80,林梧桐的記憶力仍很好,許多往事,依然可詳細道來,甚至一些數目字,比如他當年對一些工程招標的數額,他可在手頭上沒資料的情況下一一托出。
他說:“我是打工的,我一輩子做工,試問哪裡有成功的人物,會好像我那樣做一輩子打工的?”
有一次,我問他是否相信運氣這回事,他斬釘截鐵的表示,他並不相信運氣。他說:“如果你不去做,運氣怎么會從天掉下來?”
不相信運氣
不過,他卻認為,人的一生,很多時候是“小富在檢,大富由天”。
有一次,當林梧桐談及他的年少往事時,脫口而出:“我年輕時,性格非常內向和自卑,經常碰到不如意的事,便會偷偷流眼淚。”
我一時會意不過來,錯愕中瞧著他,因為心裡怎么也想不通,眼前這位幾乎是天不怕,地不怕的長者,竟然說他早年是一個內向自卑的人。
但林梧桐也不遲疑,繼續說:“那時,我也不喜歡和別人打交道,親人對我,都感到擔心。”
林梧桐知無不言,不管是身邊小事,或者企業風雲,他都一一道來。他更不會隱瞞他微寒的出身,或者他年少無知的窘境,都在笑談中,作出交代。
在敘述時刻,林梧桐語氣平和,就像平時與人閒話家常,對于一切事情,他輕描淡寫,逐一帶過,就如日常情事。
那是當年,我與林梧桐晤談的一些場景,如今稍作回顧,竟然恍如昨日。
大功告成
引退時推出自傳
林梧桐傳記的初稿,約莫在1998年厎完成,但期間經過多次的修訂和重寫,待至1999年中,才算大功告成。延至2003年最后一日,當林梧桐宣佈全面引退,交棒給林國泰,才正式出版。
林梧桐的自傳,英巫文版取名為《我的故事》,全書內容是他個人的剖白,《雲頂秘辛》則是一個旁觀馬來西亞企業界,對林梧桐多年來的觀察,試圖作客觀的報告。
林梧桐創辦雲頂的經歷,以及雲頂神秘一面,是本書探討的主題,而《林梧桐自傳》的出版和經過,則是本文交代的主題。本文東施效顰,取名為《林梧桐和我的故事》,僅為行文之便,希望不會引起混淆而遭人詬病。
《雲頂秘辛》出版之際,林梧桐已撒手塵寰。遙想過去,竟成一陣煙,謹草此文,以紀念我和林梧桐生前的一段緣,出版本書,算是為雲頂的開發,作一個歷史的見証。是為序。Source: China Pres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