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10, 2008

雲頂秘辛:林梧桐傳奇另一面 第4篇

自供自足水電.遊客絡繹不絕
雲頂山上印鈔機

烏魯加里山原是彭亨州文冬縣內一座毫不起眼的荒山。經過40年的蛻變,以雲頂成為旅遊業的一個奇葩。

雲頂的崛起,成為一個跨國際商業集團,一個知名的品牌。目前,雲頂集團全球資源鼎盛,旗下擁有逾3萬6000名勞動大軍,坐擁1萬1000英畝度假村黃金地段,以及超過16萬4000英畝的園坵地皮,年賺逾40億令吉。

目前,雲頂的業務朝多元化發展,主要可列為六大核心,包括休閒、發電、種植、產業、製造,以及石油和天然氣。

雲頂最大的奇跡,是它每年創造天文數字般的財富和盈利,為國家賺取源源不絕的外匯,締造了令人嘆為觀止的財富傳奇。

說雲頂,話雲頂,如果把雲頂比喻為馬來西亞一部裝置在6000呎高山上的印鈔機,也不會言過其實。

雲頂另一個令人稱道的奇跡,作為一個山頂娛樂城,卻是憑一個人努力,打造出來。

由于雲頂建在6000呎的高山上,完全與外界隔絕,它必需擁有本身的基本設施,以自供自足。

單要應付每日龐大的食水和電流供應,便是一個浩大的工程。為了興建雲頂的食水供應系統,林梧桐花了不少心血,在山上尋找水源,建立集水站,經過淨化處理,再用水泵泵到山上。

由于發展迅速,雲頂另外建立4個水源洪應系統,以應付需求。

至于電流方面,開始時動用12架大型發電機,通過一個中央發電系統,供應電流。

過后,雲頂自掏腰包,把電流供應系統和國家能源網絡銜接起來,整個工程建設,包括沿途設立電纜鐵塔和電流輸送分站,耗資驚人。

回教國與眾不同
雲頂唯一獲賭照

六十年代末的東南亞,不少國家仍處于正當開發的保守時期。馬來西亞當時正從獨立的馬來亞,踏入首個發展的10年,民風極之醇樸。

雖然馬來亞的獨立,由三大民族爭取,但立國后,卻以回教為國教,日后演變,人口更以回教徒為多,在世人的印象中,馬來西亞是一個極具回教色彩的國家。

在這樣的一個國度中,雲頂作為一個經營賭業的集團,它的出現,的確是有歷史傳奇的一面。

林梧桐于1969年4月中旬呈上賭場執照的申請書,由當年的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在召開的內閣會議,通過有關申請,前后只有6個小時。

在內閣會議中,東姑曾徵詢當時擔任內政部長的敦依斯邁的意見。敦依斯邁表示支持,並認為國內擁有一家合法的賭場,可打擊非法賭場。

敦依斯邁也認為,雲頂上下只有一條路,在山頂開設賭場,保安方面較容易控制,結果,在沒有閣員反對,賭場執照終獲批。

這是雲頂在早年獲得馬來西亞國內唯一賭場執照的歷史淵源,當時,雲頂可以說是東南亞除澳門以外,另一間經營賭場的旅遊名勝。

但40年后,世局有另一番不同的演變,向來反賭立場堅定的新加坡,卻在2006年,宣佈開賭,一口氣開設兩間綜合性賭場,不禁令人覺得,歷史有時確是有點譎異。

五朝首相友好奇譚

林梧桐與敦馬哈迪接觸最多,關係也最為密切。
林梧桐一生,見証馬來亞在英殖民地統治時代;馬來亞遭日軍佔領時代;馬來亞如何成功爭取獨立;馬來西亞成立的各種風波,以及作為一個新獨立的國家,馬來西亞是如何自力更生的歷史。

在大馬建國50年,歷經5位首相,而林梧桐與這5位首相擁有良好的關係,無疑是大馬一個奇跡,也是一項歷史紀錄。

大馬首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當年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陰,讓林梧桐創辦了雲頂,便和林梧桐建立一輩子的友好關係。

第二任敦拉薩謀求國家發展,對雲頂在山上創造與瑞典相似般的景點,並對國家經濟作出積極貢獻,自然有所讚揚,也與林梧桐建立友好關係。

敦胡先翁在敦拉薩遽逝,接任第三任首相,力圖振興國運,對林梧桐在山上建立的城市,同樣讚賞有加,與林梧桐關係良好,是可以理喻。

第四任首相敦馬哈迪于80年代初接位,于2003年退位,由于任期最久,他與林梧桐的接觸較多,關係也最為密切。馬哈迪不但關注雲頂的發展,也多次公開讚揚林梧桐。

阿都拉接任第五任首相時,林梧桐已邁入晚年,林梧桐仍與阿都拉建立良好關係。

阿都拉對林梧桐的評價是,林梧桐白手起家,排除萬難,把宏願變成事實的奮鬥故事,充份印証他成為大馬最優秀企業家之一。大馬人民可從林梧桐的人生經歷中,學習到不少東西。

第一世界榮膺
世界最大酒店

雲頂第一世界酒店擁有6118間客房,于2006年榮膺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世界最大酒店”殊榮。
雲頂第一世界酒店因擁有6118間客房,于2006年榮膺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世界最大酒店”的殊榮。

前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世界最大酒店”的持有者,為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的米高梅賭場酒店(MGM Grand Hotel & Casino)。該賭場酒店于1993年底建成,擁有5005間客房。

換言之,雲頂是以超過1113間多數客房,遙遙領先,把米高梅淘汰出局。

目前,雲頂共建有6間酒店,除第一世界酒店外,其他酒店包括雲頂酒店、名勝酒店、高原酒店、麗園酒店,以及建在半山的阿娃娜酒店。

這些酒店,擁有超過一萬間客房,為遊客提供最舒適的服務。

雲頂奪得“世界最大酒店”的殊榮,不僅是雲頂的光榮,也是馬來西亞的光榮。

作為雲頂最新的酒店,第一世界酒店離開雲頂艦隊酒店──雲頂酒店,僅有咫尺之遙,還通過環環相通的通道和昇降機,與其他的酒店和娛樂場所相通。

步入第一世界酒店,映入眼簾,只見一個一排過長龍似的客戶登記櫃台,極具聲勢,無疑是一個奇觀。

第一世界酒店的建竣,象征著雲頂一個新的里程碑,也為雲頂的發展,帶來另一個嶄新的局面。

Source: China Press

Wednesday, January 9, 2008

雲頂秘辛:林梧桐傳奇另一面 第3篇

荒蕪高山變不夜城
烏魯加里山易名雲頂

文:周少龍
中國報獨家連載


從吉隆坡朝東北走,出了城門不遠,有一座山位于馬來半島主幹山脈,地勢險峻,只要稍加留意,卻有令人驚嘆之處,原來山峰之頂,突然透過那片翠綠,隱藏著一座城市,一年到頭洶湧人潮,車水馬龍,簡直是個天外的不夜城。

這座山上的城市,繪就一個商業王國的大版圖,不但是馬來西亞的一個奇觀,也是一個名揚四海的旅遊標誌。

這個位于山頂上的不夜城,確是馬來西亞的一個傳奇──“雲頂傳奇”。

雲頂實際上是一座荒山蛻變,前身為烏魯加里山,雲頂這個名字在半個世紀前,仍未存在。

有關雲頂名字的來源,基本上是依據烏魯加里山的一個地名Genting Sempah而來。但Genting Sempah在書寫方面,古今卻有混淆之處。

據雲頂創辦人林梧桐表示,由于開發雲頂源在金馬崙高原想,他遂以Genting Sempah為高原名勝命名為Genting,中文則譯為:銀頂。

林梧桐說,他的原意是,華人講究意頭,既然金馬崙有金,有金必有銀,那他的高原便順理成章有銀,所謂金銀連在一起,帶有吉祥珍貴之意。

后來林梧桐聽取太太的意見,把銀頂改為雲頂,因為雲頂高原高聳入雲霄,在山上經常可與雲層打個照面,取名為雲頂不但貼切,還極有詩意。

依地形而言,Genting Sempah是烏魯加里山腳下的一片山巒之地,這個原本並不為人所知的名字,卻因林梧桐而聲名大噪。

據 馬來西亞國家檔案局資料──Genting Sempah的名字,早年卻另有不同的寫法。在查究古籍所得,原來Genting Sempah,早年實際上稱為:Ginting Sempah。在考古學家羅賓遜(H. C. Robinson)的著作中,或者一些古籍如:馬來聯邦博物館期刊,甚至馬來西亞國家檔案局的一些文獻中,Genting Sempah早期都稱作:Ginting Sempah。

據雪蘭莪公共工程局誌期1891年5月31日的一篇有關文冬路考察的報告中,其中清楚註明兩個地方,即為:Ginting Sempah和Ginting Beder。

至于Ginting Sempah為何一律被稱為:Genting Sempah,則須進一步考究,始能分曉。

學者攀山學術考察
唯林梧桐獨具慧眼

在七十代中至八十年代初,雲頂甚至還提供直昇機服務。
雲頂還沒開發成超級跨國綜合娛樂城,是一座荒蕪高山,山中野獸出沒,瘴氣瀰漫,絕對沒有人煙。

這座荒山沒引起太多人注意,偶爾有探險者、考古學家、動植物學家,以及爬山者攀登山頭,作探險之旅。

雲頂創辦人林梧桐不是首個發現這座高山。實際上,早在一個世紀以前,已有人登山。

大約是20世紀初,當時一批駐馬的英國著名動植物學家和學者便攀山,進行學術考察活動。

據記載,這些動植物學家,包括知名的H. C. 羅賓遜(H. C. Robinson)及其友人魯卡斯(G. D. Lucas)、丹尼斯等(F. O. Dennis)。

羅賓遜(1874-1929)出生于英國利物浦,為一位傑出的哺乳動物及鳥類專家,曾任馬來聯邦博物館館長18年。

在任期間,羅賓遜曾遠征馬來亞各地,攀登無數高山峻嶺,進行各種鳥類研究,他也是其中一位聯同其他登山者,一同登上馬來半島第一高峰──大漢山。

羅賓遜更在1904年至1924年退休期間,展開大規模登山活動,進行深山和高原考察。

對于烏魯加里山,羅賓遜當然沒錯過。1904年至1910年間,他攀登烏魯加里山,從山腳直上山頂,途中還在4,000呎及5,000呎處作短暫逗留,最后登上高達6,000呎的峰頂。

實際上,現今人潮不絕的雲頂,在當時的古老年代,人影稀落。

縱然如此,絕對沒人會對這座荒山產生經濟效益的聯想,唯獨林梧桐看到──烏魯加里山蘊藏黃金機會。

此外,有文獻記載,早在1922年8月的時候,吉隆坡維多利亞書院的一批童軍隊,曾攀登過烏魯加里山。

維多利亞書院的童軍隊是我國最早成立的童軍隊,在1910年成立。

作為雲頂前生的烏魯加里山,被林梧桐相中后,建了一條由山腳直往山頂的山路后,命運180度大轉變,開始了一段新的生命。

耗逾億建纜車系統
打造完善交通要道

在林梧桐開發雲頂前,甚至建立雲頂首間酒店后,前往雲頂山路,一直嶇崎難行。

實際上,雲頂山路,始于今日山腳隧道附近的警亭處,與吉隆坡的鵝嘜路銜接,當年人們從吉隆坡取道鵝嘜路,路過一條羊腸小徑,幾經輾轉,才能通往雲頂。

根據考究,鵝嘜小路是英政府在馬來亞未獨立前所建。這條小路,是通前往文冬及東海岸的主要公路。

當年大家都記得,上一趟雲頂,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第一花時間,第二路途顛簸,小路彎曲難行,險象環生,特別是在晚上,更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林梧桐在開發雲頂后,深切瞭解雲頂通道,一如雲頂的命脈,如果做得不妥善,將為雲頂帶來無窮的禍害。

在雲頂營業后數十年中,雲頂最重大的工程是整條山路的大翻新。在配合天時地利,七十年代,政府在第二大馬計劃大力建設交通要道,加叻大道在這時興建。

加叻大道于1977年正式通車,來回兩邊是雙車道,稍后從吉隆坡至雲頂山腳隧道處,提昇至三車道,原有的隧道,也從一個增至兩個,使加叻大道更為通暢。

與此同時,配合促進旅遊業政策,雲頂與政府合作,開闢一條由巴當加里通往雲頂的第二通道。

過去北馬遊客前往雲頂需先取道吉隆坡,從黑風洞路轉入加叻大道,大道建竣后,遊客不必繞大圈,縮短大約70公里的路程,節省兩、三個小時。

在七十代中至八十年代初,雲頂甚至還提供直昇機服務。

雲頂對遊客的安全,極為關注,為了減少車禍,雲頂不惜斥資1億3800萬令吉,興建雲頂纜車系統,于1997年2月21日正式啟用。

林梧桐通過完善的交通要道,讓雲頂迅速發展,成為馬來西亞一個旅遊重鎮。

雲頂能在數十年中脫胎換骨,從一座荒山蛻變成一個著名的旅遊名勝,林梧桐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無疑是馬來西亞企業界一個最神奇的魔術師。

Source: China Press

Tuesday, January 8, 2008

雲頂秘辛:林梧桐傳奇另一面 第2篇

位於蒂蒂旺沙山脈
福隆港‧金馬崙‧雲頂3高原互別瞄頭

文:周少龍
中國報獨家連載

林梧桐征服雲頂高原,將它發展成一個聞名的旅遊高原名勝。
西馬半島有一條中央主幹山脈,名叫蒂蒂旺沙山脈(Titiwangsa Range)。這山脈由北部南泰國向東南延伸,在南部森美蘭接近日叻務處戛然終止。整條山脈最高點落在大漢山,山脈宏偉壯觀,形成一個天然圍牆,把半島分成東、西海岸。

大多數馬來西亞人都知曉蒂蒂旺沙山脈,卻不是很多人知道,這條山脈蘊育3個著名的高原旅遊名勝──雲頂高原、金馬崙高原及福隆港。

這三個高原旅遊名勝,以獨特的熱帶雨林風情及涼爽的氣候,頗具盛名;背后卻個別隱藏著一個傳奇故事。

上述高原名勝,以福隆港和金馬崙歷史最悠久,兩者都在百年以上,反觀雲頂高原的開發歷史,實際上只有40年。以知名度而言,雲頂卻凌駕福隆港及金馬崙。

超過半個世紀以前,當時的馬來亞最為人知的高原旅遊勝地,非金馬崙和福隆港莫屬。那時,雲頂不但未誕生,還是一片巒荒山地。

不少國外遊客,特別是英國旅客,對金馬崙和福隆港情有獨鍾,是他們前來馬來亞的首選旅遊地。

研究歷史的人會發現,英國人無法忍受熱帶氣候,喜歡在他們統治的殖民地建設高原避暑勝地。

馬來亞曾是英國殖民地,因此英國人開發了不少高原名勝──福隆港、金馬崙高原,還有太平山及升旗山。唯獨雲頂名勝是由民間個人力量創辦。

由于金馬崙和福隆港是英國人開闢,建築設備都深具濃厚英國色彩,較為懷舊,雲頂卻是一派新潮辣妹形象,頗討現代人歡心。

福隆港、金馬崙和雲頂的開發過程,有其不同的歷史和背景,三者之間卻各有不同的傳奇;這三個傳奇,串成馬來西亞高原名勝一個離奇的篇章──一個特有的大馬版的高原名勝演義。

福隆港山中傳奇

福隆港具有英國特色的高原名勝。
福隆港(Fraser Hill)坐落彭雪交界處,海拔1500公尺,距吉隆坡大約50多公里,驅車需約一個半小時。

雖名為“港”,福隆港卻與港口毫無關係,實際上,它是一座山。福隆港的譯名,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19世紀后期,一位蘇格蘭商人路易士弗利斯(Louis James Fraser)機緣巧合到馬來亞,結果和一座山扯上關係,福隆港便用路易士弗利斯的名字取名。

路易士弗利斯在馬來亞展開採錫礦事業,僱用不少華裔礦工,將開採所得的錫苗運往勞勿。

為了讓勞工擁有娛樂,據說路易士弗利斯在山中開設煙寮和賭場,如果屬實,那可能是馬來亞最早的高原賭場。

就在事業蒸蒸日上之際,路易士弗利斯卻離奇失蹤,錫礦場也告荒廢。那大約是1910年的事情。

由于路易士弗利斯悄無聲息,英殖民地政府遣派駐新加坡的主教佛格森大衛(Ferguson –Davis),組織搜尋隊尋找,卻失敗告終。路易士弗利斯的失蹤,永遠是一個不解的謎。

儘管如此,搜尋隊雖然找不到路易士弗拉斯,卻在山區深處,發現一片平坦的山林,氣候宜人。

佛格森大衛返回新加坡后,向上級報告,認為山區氣候涼快,非常適合開發為避暑地。英殖民政府派員實地考察后,開發福隆港。

1919年,當局開闢了一條山路,將山地闢為高原避暑地。3年后,以失蹤的路易士弗利斯命名。

1952年,佔地約140公頃的福隆港成為旅遊勝地,蛻變成一個具有英國特色的高原名勝。

百多年了,神秘的路易士弗利斯依舊走不出這座原始山林迷宮,或者,他是自我放逐隱入雲端……,沒有人知曉他到底何時失蹤,為何失蹤。

大家只知道,在馬來西亞有一個福隆港的旅遊勝地,但不知曉福隆港曾有一位名叫路易士弗利斯的人──路易士弗利斯仿佛成了山中一個傳奇。

金馬崙完美高原

金馬崙高原目前種植茶葉及新鮮蔬果,最為蓬勃。
金馬崙高原(Cameron Highland)高達海拔1500多公尺,位于彭亨境內,因地形關係,遊客多從霹靂打巴啟程前往。

近年來,政府在怡保附近的波賴開闢一條新路,由北部南下的遊客,大都選擇取這條新道。

單看名字不難臆測,金馬崙是一個外國人的名字。實際上,金馬崙是在1885年由一位英國土地測量師威廉金馬崙,在彭亨測量群山時發現的。英政府認為,這個地方氣候涼快,把它發展成為高原旅遊勝地。

威廉金馬崙當年在古洛(Kulop Riau)陪同下,從霹靂的丹絨紅毛丹出發,沿近打河而行,以探索河的源頭。過后,他們朝蒂蒂旺沙群山方向進行測量,到了彭亨的Mount Pondok Challi,發現一個美麗的平原,卻忘了把這個平原記錄下來。

20年代初期,英政府在另一次測量行動中,確認有關平原的地點,為了紀念威廉金馬崙,把平原用他的名字命名。

英殖民政府設立一個發展委員會,負責發展事宜,一直操作到1931年。

開發金馬崙的過程,是從打巴的一條山路建成。自此,大量英國人到高原,有者前來旅遊,有者定居。英政府也在當地建立英軍基地。

高原的發展迅速,吸引不少人潮,促成商業活動,也吸引了不少茶葉及農作業經營者,接著許多華裔菜農也看上這塊地方,展開一項又一項經濟發展計劃。

1929年,一位英國官員的兒子約翰艾茲峇(John Archibald Russell)在金馬崙開墾茶園,便是今日聞名的Boh Tea Plantation。

除了當年開發的傳奇故事,金馬崙還有一個非常傳奇的傳說,那是有關一位泰國絲綢大王在當地離奇失蹤的故事。

1967年,泰國絲綢大王湯申(Jim Thompson)退休后,前往金馬崙度假,有一天早上,獨自一人出外散步,結果一去不回,留下謎團。

湯申奇失蹤,在馬泰兩國引起極大迴響和臆測;有人認為湯申可能在山中碰到猛獸遇害,也有人以為,湯申碰到森林的山地美人,獃在山中享齊人之福,不想出來了。

雲頂風中奇緣

雲頂的誕生和開發,大有來歷,它起源與金馬崙高原有著密切關係,也與一首經典老歌,間接扯上一點關係。

“那南風吹來清涼,那夜鶯啼聲悽愴,月下的花兒都入夢,只有那夜來香……吐露著芬芳……”

這首老歌叫《夜來香》,唱了超過整半個世紀仍風行,屬于長青金曲。

《夜來香》始于四十年代的上海,是由名作曲家黎錦光填詞作曲。黎作這首歌時有一個典故,在歌壇中廣為流傳。

據黎自己說,當年有一晚,在家約了一些歌壇朋友,等了很久,于是推門出去吸一口新鮮空氣。

當黎推門出來時,突然一陣涼風吹來,一陣清涼,心想:那南風吹來清涼,然后豎耳一聽,那夜鶯啼聲悽愴,很快便有了靈感,依著思路即席完成了膾炙人口的《夜來香》。

六十年代初期的馬來亞,同樣出現在一個名叫金馬崙高原。這個場景的主角叫林梧桐,相同的,一陣吹來的涼風,也給了他一個靈感,催生聞名遐邇的雲頂。

這個情節非常經典,它是雲頂開發歷史中最重要的一個篇章。

時值1963年,林梧桐有一次在金馬崙高原,突然興起進軍高原名勝的這個念頭,改變了林梧桐一生,也改變大馬旅遊業的整個格局。

當時林梧桐正在興建金馬崙高原水力發電水壩的部份工程。工程進行時,有一個晚上,他和主要承包公司的總經理、總工程師以及其他9人,在金馬崙一間酒店共進晚餐,由于覺得有點悶熱,便走到外面納涼。

憑欄遠眺,高原迷人的夜景盡收眼底。這時,一陣涼風吹來,他感到一陣涼快。這陣涼風令他茅塞頓開,帶來一個靈感:為什么不在吉隆坡附近發展一個高原旅遊勝地?

憑著這個靈感,林梧桐在吉隆坡附近的文冬,找到了一座叫烏魯加里的高山,把它發展成雲頂。

路易士弗利斯雖然發現福隆港,但沒征服福隆港;威廉金馬崙雖然發現金馬崙高原,也沒征服金馬崙高原;林梧桐發現雲頂高原,但他憑他個人堅強毅力和鬥志,真正征服了雲頂高原。

對林梧桐來說,山無最高,高山在他勇者的形象下,已矮化為弱者。

Source: China Press



雲頂秘辛:林梧桐傳奇另一面 第1篇

聽他侃侃細訴當年
林梧桐和我的故事

代序

本書作者周少龍(右)為林梧桐撰寫自傳期間,于1999年初,在雲頂總部與已故林梧桐討論自傳的內容。
在過去幾乎半個世紀,雲頂一直是大馬聞名國內外的旅遊重鎮。作為馬來西亞旅遊業的奇葩和異數,雲頂一如它常年覆蓋的雲霧般,散發著令人迷惑的神秘色彩。

實際上,雲頂是大馬建國以來最傳奇的一個企業故事。這個傳奇,一直在坊間流傳,歷久不衰。這個傳奇最后變成一個神話──一個劇情曲折離奇、引人入勝的神話。

在雲頂創辦中,不難發現,林梧桐當年開發雲頂的創舉,不啻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還帶著一點天方夜譚式的格調,難怪有人會以傻瓜笑之,或以不屑顧之。但林梧桐的個性中充斥著無數的傳奇,並為世人提供一個極為正面的教材。

珍惜機緣

這個傳奇,有執著的掙扎,有大時代的苦難,有堅持不懈的艱苦付出,有不屈不撓的堅韌意志,也有人生累積下的璀璨睿智。

那年在雲頂集團總部,有機會與林梧桐促膝長談,聽他侃侃細訴,聽他話說當年,那些塵封的歲月,如何歷盡艱辛,如何與高山爭朝夕;如何多次與死神擦身而過;如何與命運之神搏鬥;如何在危機的最后一刻峰迴路轉,高唱凱歌。笑談間,其中有血淚,有無奈,有痛苦,也有歡笑……

回首當年,林梧桐似乎恍如昨日;聽他娓娓道來,如數家珍,說到激情處,有壓抑不住的喜悅,但在深感無奈之際,也會揚起一陣輕嘆。林梧桐在敘述之際,間中七情上面,更令人對他當年的情景和際遇,有所領略。

在那些沉澱的日子,當我執筆舖陳他的心路歷程之際,竟花了不少時間,悉心揣摸他當年難忘的片斷,身歷其境的感受,以及他的風雲歲月。

我慶幸,也珍惜我有這個機緣,和林梧桐合作,把他一生的事跡,以及不為人所知的內心世界,以文字作為呈現,並輯成《林梧桐自傳》一書,與世人分享。

挑戰難度
郭鶴年傳打先鋒

人世間有所謂機緣,我相信機緣。

在很多年前,我有一個心願。那時大馬企業界有幾位響噹噹的風雲人物,一是南馬的郭鶴年、二是中馬的林梧桐、三是北馬的駱文秀,令我萌起如果能為他們每人撰寫及出版一本傳記,應當是人生一椿美事。

由于3人都相當低調,有關他們的事跡,大都不為人所知,更遑論是隱密的個人背景及資料。職是之故,要出版有關的書籍,簡直是無從下手。

雖然明知不可為,我偏向“虎山行”。由于那時郭鶴年的大名正如日中天,就準備以郭鶴年傳打先鋒。

我終排除不少困難,出版《郭鶴年評傳》。由于反應熱烈,打算趁勝追擊,出版另一本著名企業家的傳記。恰好那時已有人推出駱文秀外傳,我再接再厲,鎖定為林梧桐作傳。

我打算以另一種方式來寫林梧桐。那時心忖,如果我能夠拜會林梧桐,當面說服他,由他口述作夫子自道,提供詳盡個人資料,該是一件稱心快事。

搜集資料

當時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猶記得在1992年底,我寫了一封信,隨信附上一本《郭鶴年評傳》,通過林梧桐的一位助理陳建華先生,轉交給林梧桐。

有關信件一直猶如石沉大海,並得悉原來林梧桐已托人執筆撰寫傳記。

儘管如此,我仍沒放棄;反之,我計劃“重操舊業”,通過搜集的資料,撰寫郭鶴年的經驗來書寫林梧桐的一生事蹟。

搜集個人資料的工作,極為困難。其中搜集所得共有兩項,一是林梧桐在一項與莊寶的官司中,講述其事業的片斷,最為可貴。

另外,我在增江林氏宗祠所搜集到有關林梧桐的族譜,其中註明林梧桐的家族,如其祖先、父母及兄弟姐妹的資料,更是難能可貴。

意外驚喜
4年後親邀執筆

林梧桐自傳的出版,似乎是冥冥中有定數。那是約莫四年后的一個晚上,一通令人意想不到的電話,催生林梧桐自傳的面世。

當時情況,至今仍歷歷在目。那通電話原來是陳建華打來的,他表示有事想要見我。我當下有點錯愕,並馬上約定見面的日期。

那是一個星期六的早上,我依約到了雲頂集團位于吉隆坡的總部。我在會晤了陳建華后獲悉,林梧桐有意和我商談有關撰寫他個人傳記的事情。當時和我見面傾談的,主要是林梧桐的特別助理黃思正先生。

會談是籠統的,雙方探討一個合作的意願,談得不多。

在第二次的商談中,才見到林梧桐。那天,林梧桐看來精神奕奕。他說:“我找你來談談,是要看看怎么來寫我的傳記!”

冀傳記3語出版

在傾談中,林梧桐表示曾經看過《郭鶴年評傳》,還說:“這本書寫得很好!”接著,他補上一句:“郭鶴年是一個很低調的人!”。我在旁回應他說:“你也很低調。”他笑而不答。

待至談到正題,他表明暫還不知道要以怎樣的方式來撰寫,但希望傳記能以中文、英文及巫文出版,並敲定先以中文撰寫,然后譯成英文及巫文。他向我出示一本有關連瀛洲以中、英雙語出版的傳記說:“或者以這樣的方式出版!”

最后林梧桐敲定,要以第一人稱撰寫。

在黃思正的要求下,我擬定一份傳記的大綱,一周后大綱獲通過,我們開始細節的商談,此包括合約的擬定、完稿的日期,以及內容結構等,這些都由黃思正和我作仔細的討論,參與洽談的還包括名勝世界的丹斯里阿敏和拉瓦威。

有關林梧桐何以事隔多年,才與我接洽,原來林梧桐較早時托人找了一位學者撰寫,問題是有關人士只諳英文,林梧桐不能直接瞭解原文,輾轉由人轉述有關內容,造成諸多不便,加上稍后發生嚴重拖稿事件,結果不能成事。

動筆撰寫
10次晤談探內心

大約從1997年中旬開始,撰寫林梧桐自傳終于開始。有關工作,主要集中在有關林梧桐一生資料的蒐集、釐清和整理,以及我和林梧桐之間一連串的重要晤談。

為了方便工作的進行,黃思正先給我提供一份有關林梧桐個人的書面清單,其中也附上不少剪報。我憑藉相關資料,對林梧桐的背景,作了充份的掌握。

經過爬梳整理,其中有不明確部分,我均做好筆記,並趁著與林梧桐晤談時,尋求確認和補充。至于涉及最具關鍵性,以及有關他個人事項的最重要部分,我會設法從他口中探索更為詳盡的內情。

這 樣的工作,歷經多次的安排,以及持續經年的溝通過程,我嘗試進入林梧桐內心世界並窺探他個人奧秘的重要交流。有時,這涉及他對我的容忍,諸如有時因我的執 著和疑惑,他必須對一些事件,不厭其煩的重覆敘述,以及多數時間我全神的專注。不過,大部分的時間,我是一位很好的聆聽者,因為林梧桐多姿多彩的經歷,便 是一首最動人的人生謳歌。

由于林梧桐曾進行心臟手術,每次的晤談,雖是持續進行,但黃思正都很巧妙的把晤談的時間維持在最多2個小時。

套出精彩故事

林梧桐是福建安溪人,他自然嘗試和我以福建話溝通,但我的福建話不靈光,他只好“妥協”,和我以廣東話交談。

我約莫和林梧桐有過10次晤談,每次由我引導進入由我設定的主題,但林先生談得興起,有時會自行發揮,離題談其他的主題,興致高昂時,還會“原形畢露”,用福建話來跟我交談,黃思正則會趕緊提醒他。

不過,對我而言,林梧桐偶然離題,是件好事,因為他的離題,給我逮得機會,套出更多精彩故事。由于我的計劃是循序漸進,所以就不“打草驚蛇”,特意加以追問,而等到適當的時刻,在另一次的晤談中再補問有關的事項。

分享故事
年輕時內向自卑

林梧桐是一個健談的人,他看來很希望能把經歷交待清楚,還怕我有所遺漏,在見了我后,都會問:“你還有什么要問嗎?”

雖然年屆80,林梧桐的記憶力仍很好,許多往事,依然可詳細道來,甚至一些數目字,比如他當年對一些工程招標的數額,他可在手頭上沒資料的情況下一一托出。

他說:“我是打工的,我一輩子做工,試問哪裡有成功的人物,會好像我那樣做一輩子打工的?”

有一次,我問他是否相信運氣這回事,他斬釘截鐵的表示,他並不相信運氣。他說:“如果你不去做,運氣怎么會從天掉下來?”

不相信運氣

不過,他卻認為,人的一生,很多時候是“小富在檢,大富由天”。

有一次,當林梧桐談及他的年少往事時,脫口而出:“我年輕時,性格非常內向和自卑,經常碰到不如意的事,便會偷偷流眼淚。”

我一時會意不過來,錯愕中瞧著他,因為心裡怎么也想不通,眼前這位幾乎是天不怕,地不怕的長者,竟然說他早年是一個內向自卑的人。

但林梧桐也不遲疑,繼續說:“那時,我也不喜歡和別人打交道,親人對我,都感到擔心。”

林梧桐知無不言,不管是身邊小事,或者企業風雲,他都一一道來。他更不會隱瞞他微寒的出身,或者他年少無知的窘境,都在笑談中,作出交代。

在敘述時刻,林梧桐語氣平和,就像平時與人閒話家常,對于一切事情,他輕描淡寫,逐一帶過,就如日常情事。

那是當年,我與林梧桐晤談的一些場景,如今稍作回顧,竟然恍如昨日。

大功告成
引退時推出自傳

林梧桐傳記的初稿,約莫在1998年厎完成,但期間經過多次的修訂和重寫,待至1999年中,才算大功告成。延至2003年最后一日,當林梧桐宣佈全面引退,交棒給林國泰,才正式出版。

林梧桐的自傳,英巫文版取名為《我的故事》,全書內容是他個人的剖白,《雲頂秘辛》則是一個旁觀馬來西亞企業界,對林梧桐多年來的觀察,試圖作客觀的報告。

林梧桐創辦雲頂的經歷,以及雲頂神秘一面,是本書探討的主題,而《林梧桐自傳》的出版和經過,則是本文交代的主題。本文東施效顰,取名為《林梧桐和我的故事》,僅為行文之便,希望不會引起混淆而遭人詬病。

《雲頂秘辛》出版之際,林梧桐已撒手塵寰。遙想過去,竟成一陣煙,謹草此文,以紀念我和林梧桐生前的一段緣,出版本書,算是為雲頂的開發,作一個歷史的見証。是為序。

Source: China Press